东亭清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盐城的海堤

时间:2021-11-22 来源:清风扬帆网 作者:徐向林

  
图为宋公堤景色


       我的家乡江苏盐城是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也是有一道古海堤穿城而过的城市。

  盐城东濒黄海,千百年来,盐城先民汲海水以煮盐,“烟火八百里,灶煎满天星”是当年煮海为盐的盛景。大海向人们奉献盐业、渔业资源的同时,也常给沿海居民带来飓风、海啸及海潮倒灌的灾难。北宋时,在盐城西溪任盐官的范仲淹,组织民力修筑了纵贯南北的挡潮大堤“范公堤”,此海堤也成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生情怀的生动映照。

  范公堤越过千年岁月,见证了黄海之滨沧海变桑田的奇迹。走进革命战争年代,它又见证了新四军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党中央从抗战大局出发,在盐城重建由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的新四军军部。按照中共中央指令,在盐城组建由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中局。

  因为创作原因,我经常走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查阅资料。一天下午,我在该馆一楼展陈厅的拐角处,偶然发现一块碑文模糊的汉白玉石碑。讲解员告诉我,这块石碑是“宋公纪功碑”,上面记载着新四军为民办实事的一段往事。石碑旁有一块展板,抄录着完整的碑文。我细读碑文,才知道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那是1939年8月30日,盐城北部沿海发生特大海啸,海潮所过之处,茅屋被掀翻,村庄被荡平,良田被吞没,死者1.3万多人,幸存者则家产全无,成为流民。海啸后,迫于汹汹民情,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下拨20万银元修堤经费,可几经克扣,仅余11万银元,草草修建了一道1米多高的小堤。第二年海啸又起时,此堤全部崩溃,沿海人民再遭劫难。

  1941年初,在刘少奇、黄克诚等人的全力支持下,共产党员、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领受修堤重任。经预算,修建海堤需耗资百万。钱从何来?宋乃德与新四军在盐城成立的江淮银行行长朱毅等人商量后,决定运用金融手段,以盐税做抵押发行公债,解决资金难题。5月15日,修堤工程开工。新四军三师官兵与盐阜区、阜宁县民主抗日政府的党员干部利用战争间隙,争分夺秒修筑海堤。筑堤民工从开始的千余人,迅速增加到9000多人,最多时达1.5万人。工地上,人影如潮,热火朝天;运输牛车,络绎不绝;劳动号子,此起彼伏。修堤即将告竣时,敌人加紧了破坏行动,先后暗杀了监工员陈景石、修堤副指挥陈振东等多名共产党员。血腥恐吓没有吓退共产党人,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海堤工程终于在7月31日全线竣工。

  新修的大堤宛如黄海之滨飞起的一道长虹,护佑着这方滨海之土。大堤竣工的第二天,一场特大海啸就突然来袭,似在有意检验海堤。海啸水位比1939年的大海啸还高出20厘米,时间也延长20分钟。新堤屡经冲击却岿然不动。沿海居民万众欢腾,为铭记新四军在苏北兴建的这一水利工程,当地群众效法“范公堤”的命名方式,将大堤命名为“宋公堤”。爱国士绅杨芷江为此撰诗:“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实际支出只占工程预算的一半,体现出新四军精打细算的本领,也彰显新四军一心为民、公正无私的纪律作风。次年7月,新四军创办的盐阜银行将修堤公债全部兑付,无一遗漏。

  范公堤、宋公堤,二堤均为南北走向,是当地人心中的“福祉堤”。今年金秋时节,我驾车穿过长长的范公堤,前往宋公堤采风。接近宋公堤时,一个繁华的海滨村落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楼房林立、村容整洁的村落叫正红村,是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共产党员顾正红的家乡。村里一幢三间坐北朝南的泥墙草屋,就是顾正红故居。我路过时,正看到一群人神情肃穆地走向草屋,原来是当地群众走进顾正红故居参观学习。

  沿着宋公堤一路走下来,真感觉风景美如画。曾经害怕海潮的盐城人,如今勇敢地面朝大海,依海图强、向海筑梦,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把盐城建设得越来越漂亮!(徐向林)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2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