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清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感悟

敢向天问

时间:2020-08-0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敢向天问,逐梦火星!近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星探索之旅由此拉开序幕,无数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2000多年前,诗人就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向上天提出170多个问题,从“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宇宙本源,到“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阴阳俱化;从“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地构造,到“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星辰往亘;从“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的神话传说到“齐桓九会,卒然身杀”的治乱兴衰,其间既有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也有对自然的好奇敬畏,更蕴藉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素有问天传统,文人墨客的笔下常以问天表达万千思绪和哲学思考。三国时期蔡文姬用“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抒发乱世中的无可奈何,王埜面对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感慨“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梅尧臣以“吾将仰问天”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康有为借“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寄托忧国忧民之志。每当茫然若失、无所适从,每当彷徨不定、踌躇不决,人们习惯于仰望星空、向天发问,因为辽阔苍穹不仅有璀璨星辰,浩瀚银河,更代表着宇宙的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总能带给我们启迪和思索。

  今年4月,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名称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彰显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不仅是“天问”系列,中国航天还有更多富有诗意的名字都寄寓着古老民族对太空的无限神往和美好期盼。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自古以来人类崇拜日月星辰,找到了北斗就找到了方向;探月工程以“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命名,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地面与嫦娥四号之间搭建起通信联络的中继卫星蕴藏着“鹊桥相会”的浪漫寓意;空间实验室以神话传说中天帝居所“天宫”为名,寄托飞天梦想;中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取自《西游记》,既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又以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喻探测器能够在茫茫太空中精准识别暗物质……

  如果说中国古代对上天的追问和好奇更多停留在浪漫想象的层面,今天的我们则凭借不懈努力把梦想转化为现实。1956年,中国航空事业拉开序幕。此后,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东方红响彻天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宫对接、北斗组网。中国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变,证明着中国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如今的国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仅拥有敢向天问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更拥有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空事业的核心技术和强大力量。

  星空无比浩瀚,征途永无止境。“天问一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更远更深空的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继续坚持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我们必将登上新的科技高峰,飞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