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勤廉风采

善用辩证法的新铁人

时间:2020-04-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把大庆油田开发好,多为祖国献石油。——王启民 

岁末年初,大庆油田勘探会、开发会陆续召开,会场里一位年过八旬、背已稍驼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听得认真,不时做着记录……他就是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资源有限,科技无限。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启民始终奋斗在大庆油田科技第一线,兴油报国,初心不改,持续创新接替稳产的开发技术,为大庆油田插上科技翅膀,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出一曲壮美的石油乐章。 

从客观规律出发,坚持实践第一 

王启民的征程随着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展开,当时的新中国石油工业形势严峻,196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1000多万吨,缺口却达一半以上。一切都是未知,如何快速高效拿下大油田这一难题摆在了大庆石油人面前。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忘我拼搏精神鼓舞着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年轻的他毅然投身石油大会战中,和大家一起写了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他还特意把“马”写出了门外。这些年轻人立志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全新的开发之路,为祖国献石油。 

王启民也深知开发好油田,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更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绝不能迷信权威、照搬国外、照抄书本。 

王启民刚到大庆搞试验时,以井为家,对井负责。没有地方住,他就和工人们一起在水泡子边高地上盖起干打垒,睡行军床。由于挨地面近,早上起来,褥子湿漉漉的,时间一长就得病了。“那时冬天爬冰卧雪,夏天蚊虫叮咬。年轻,不在乎。”他说。 

1961年至1963年,大庆油田组织开展十大现场试验,王启民在观察总站当试验观察员。观察员们白天跑井、收集情况,都是靠腿走,背上黄书包,装上两本书、一个笔记本,再拿两个窝头、一包咸菜当午饭。晚上讨论,把每个人观察到的重要情况写成报告,刻成蜡版,油印装订,第二天把文字材料向上级汇报。王启民说:“虽然我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思想上得到了不怕艰苦的锻炼。” 

20世纪60年代油田注水后,很快出现了“水窜、突进”现象,阻碍了油田快速上产。这是大庆油田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而问题解决不了,根源在于没有把地下情况搞清楚,对国外知识、经验的依赖,固定了大家的思维。 

怎么办?王启民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967年后,他们深入油田搞试验,抓典型井,请地质专家帮助深入剖析油层砂体内部结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隐蔽性很强的矛盾的特殊性——层内矛盾终于被发现,其所引起的运动规律也被找到。“我们只能利用这个规律,因势利导,创新我们自己的注采理论和方法。”王启民表示。 

1970年上半年,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被批准为提高采油速度试验区,破解难题的机遇终于来了。经过五年现场试验,利用油水运动的基本规律,王启民提出“非均匀”注采理论和方法。“新方法不存在怕注水、怕突进、怕含水上升过快、怕水线不均匀推进的问题。” 

实践证明,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试验区的产油速度由1970年上半年的1.1%提高到下半年的2%,并连续保持到1975年。从此,大庆油田主力油层从不敢注水到敢于注水、夺取高产,生产力获得大解放。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量突破5000万吨,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 

高产实现了,能不能稳产?为延长油田稳产期,王启民与团队继续以现场试验队为家,盯在现场,又进行了五年试验。白天奔走于各个油水井间,晚上进行分析,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大碴子,星期日不休息。终于,他们又总结出“六分四清”分层开采调整控制技术,为大庆油田多层非均质严重的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实现高产、改善效果找到了新方法。1978年,该项技术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 

王启民说:“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爱国就代表要为民族争气,开发油田就是为国为民争气。” 

在实践中抓住问题、发现矛盾,通过创新解决矛盾 

王启民常说,老铁人是艰苦创业,科技工作者要艰苦创新。带着自发的使命感,60年来,王启民一次次跳进油田开发中的“高科技泥浆池”。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油层逐步开发,继续高产稳产缺乏新的接替资源,但国家对能源的需要在不断增加。“如果接替资源问题不解决,油田必将进入递减阶段。”王启民说,“我提出开发表外储层的设想,如果能将它‘变废为宝’,开发利用起来,就有可能使油田‘八五’及以后持续保持高产稳产,为国家再作贡献。” 

“敢于挑战极限,敢想敢做先行先试,这是我们科技人员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据王启民介绍,大庆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表外储层就是其中一种特殊储量资源,在油田上属于“边角料”,层数很多、储量也很丰富。此后,他又开始了大量艰苦工作,先后打取芯井10口,地质解剖1500多口井,开辟4个现场试验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纠错,再一次次获得成功。 

王启民带领的团队逐步掌握到,通过创造条件,使表内外储层沟通,在平面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注采系统,让表外储层起到“架桥连通”作用,不仅可以采出表外储层自身原油,而且可以提高表内储层的产量和动用程度,这对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开采效果、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表外储层的开发可行性一直没有定论,再加上开采工艺技术上的测井、固井、完井三大难关一直没有解决,大家依然束手无策。 

成功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1989年,在油田有关领导肯定“表外储层也是资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后,大庆油田开始进军表外储层,开展“攻三关、过三难、一推进、保稳产”,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禁区是人设定的,人也可以打破它。”王启民带领课题组深入试验区,一干又是七年,最终研发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为主的二次井网加密开发调整技术,成功突破禁区。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庆油田新增地质储量7亿多吨、可采储量2亿多吨,相当于又找到一个大油田。 

20世纪90年代,大庆油田含水超80%,高含水问题摆在面前。对此,王启民团队开展了“稳油控水”技术攻关,提出“三分一优结构调整方法”,对油田实施“稳油控水”。与此同时,“稳油控水”成为了油田“八五”期间及之后的开发方针,进一步做到在油田高含水期的高效开发。 

最终,大庆油田在“八五”期间多增油610万吨,少产液2.5亿方,增收节支150亿元,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1996年,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石油大会战以来,王启民和他的团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抓住问题、发现矛盾,利用矛盾列出项目,通过创新解决矛盾,逐步深化油田开发认识,实现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和持续高效开发,创造出连续27年持续高产稳产5000万吨的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油田特色的开发道路。 

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战胜失败直到成功 

如今,王启民仍在科技创新路上笃定前行。 

有人曾问他:“你的老家在浙江,那里山清水秀,你来冰天雪地的东北,后悔过吗?”一路走来,搞石油的他从未后悔。他说:“故乡很美,且给我生命,我永远忘不了;大庆有石油,给了我创新的事业,也是我的故乡。”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王启民说,创新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科技工作者需要创新精神。创新充满艰辛、风险、失败,只有牢记初心使命,十年面壁、探索前进,才有可能弯道超车,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一辈子科研攻关,让王启民深深体会到,新时代走好科技创新的“长征路”,要始终践行“能吃苦,会听话;能深入,会工作”,在创新上坚持“三字经”:“铁”就是要有铁人精神;“傻”就是要能无私奉献;“智”就是要有智慧。“‘铁’‘傻’讲的是精神,‘智’讲的是事业,形成一句话就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王启民说。 

他告诫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向创新路上的“三个老师”学习。第一个是“反对者”。反对者提出的质疑,正是研究的课题。只有破除质疑,才能推陈出新。第二个是“探索者”。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艰苦的探索中偶然发现灵感,然后改变思路,最终找到答案的。第三个是“失败者”。很多成功是由失败的积累而产生的,因此必须瞄准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表示,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如何弘扬创新精神,王启民将自己的体会与创新工作者分享。首先,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不能把失败当成痛苦和打击,而要把它当成一个过程。其次,初心使命是科技工作者安身立业的第一责任。只有坚守者才能不迷方向、不失自我,才能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勤奋刻苦工作,才能不断积累认识、提升智慧,不断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为国家做出创造性贡献。此外,要树立一人、一生、一心、一事的思想。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业。 

王启民始终坚定地认为:不要把论文写在纸上、把专利挂在墙上,如果这些与事业的发展靠不上,那就意义不大。在他眼中,创新工作者要以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为己任,始终顽强拼搏、求实创新,做到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从“石油之子”到“国之脊梁”,王启民感恩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能和大庆油田一起成长奋进,这是我无比的幸福;能同所有大庆石油人一起为祖国奉献24亿吨石油,这是我无比的自豪;能为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无比的骄傲!” 

60年来,王启民既是油田开发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油田荣誉的守望者、分享者。他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大庆油田的命运紧紧相连,用铁人般的意志助力大庆油田攀上一个个产量高峰。进入新时代,他所代表的“新铁人”精神,鼓舞激励着中国石油人攻坚克难,继续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向着“百年油田”目标迈进。 

(张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