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临时 > 业务培训

舆情戒律(杜课847期)

时间:2019-03-24  来源:杜课  

  编者按:昨天,杜课就响水爆炸事故提出“响水之问”,留下6个讨论题。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读者朋友们的讨论,也听一下老师的点评。

  目录

  1、读者讨论

  2、杜骏飞评论:舆情戒律

  读者讨论

  @君影

  08年冬天曾经在当地配电站旁做抗拔桩实验,依稀记得河水很清、跳跳鱼在水面上飞快地滑行,离海边不远是一片片圈住的海水养殖基地,白鹭在看不到边的湿地上盘旋,还有倾圮的房屋和废弃的盐田。14年旧地重游,镇子上竖起了一栋栋商品房(房价好像和县城差不多),工人像潮水一样骑着电动车沿着崭新的公路上奔赴厂区,盐田和水田几乎都看不见了,原本清澈的河道沟渠淹没在疯长的杂草里,从园区到镇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农药味道,刮西风时尤甚。如今,实验的那三根桩估计还在,优美的风景消失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啊!

  @云歌

  这种建立在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基础上的GDP,宁可不要。

   

  @素昧平生🌼

  那么多鲜活的生命,那么多支离破碎的家庭。 为什么视整改措施为无物,有谁去认认真真监督一条条落实整改措施呢?而不只是重监管,轻落实,只是简单的一罚了之?! 似乎每个位置上的人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但依然没有防止事故的发生,细想下,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追名逐利虽是天性,但一定要敬畏生命啊。

   

  @Young M

  为什么又是响水?安全隐患深埋,某些企业家违法违规我行我素,这样缺乏外部监督,日久天长必然会出现事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2年前响水工业园区的一化工厂就发生过爆炸事件,2010年、2011年,氯气中毒、重大火灾…安全事故一个接一个。直到现在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才引起重视和严查,可谓代价惨重。

   

  @鲁先生

  2007年“11.27”事故得到的“响水经验”——舆情应对,今似乎“发扬光大”,做得更是天衣无缝:各种网络直播平台、各类政务新媒体、大小官媒、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包括当地普通群众,全都动员起来。 可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化工厂为何选址在2公里和1.5公里范围内有着数所小学、幼儿园和密集民居旁?

   

  @乐彤

  1、为什么又是响水?

  首先响水是化工业聚集区,其次,说明此地的监管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爆炸,不是天灾。

   

  2、“响水经验”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地方政府对待新闻的老套观点。认为应该堵而非疏。一方面是地方本身存在问题,怕担责。另一方面,10年前,互联网尚未如此发达,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确实发挥了大作用。现在,公民新闻的产生,想堵也困难。

  真相是堵不住的。

   

  3、如何防范下一次化工灾难?

  严苛管理,为什么整改文件下发后企业仍然开工?这是监管不到位,建议处罚巨额罚款,让企业不敢违法。正是自律失效,他律必须跟上。

   

  4、如何报道灾难的正面与负面?

  信息发布,人文关怀加上警示效果。

  媒体应该给人们以警醒,应该触发社会进步,而不是引领大家好了伤疤忘了疼。

   

  6、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也想知道我们能做什么。

   

  @野南书客

  1、响水的问题是全国化工厂面临的问题的缩影,即被迫整改、逃避责任、利益择优,这是由懒政和贪污造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2、“响水经验”的本质是唯利至上的教训、是怠惰淡漠的教训、也是提醒我们该敬畏生命的教训。

  3、如何防范下一次化工灾害:政府部门发挥主动性,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排查,实施实时监管,防治安全隐患;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和道德问题的企业,如不配合政府监管机制,那就将主导权还给市场,该破产的让它破产;把企业的监管权放宽到公众层面,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看得到化工企业里面时时刻刻到底发生着什么。

  4、如何报道灾难的正面和负面?

  报道灾难的正面:报道政府和大家的态度,彰显灾难中的人文关怀,安抚公众情绪、消除公众疑虑,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报道灾难的负面:不能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站在另一个高度阐述灾难的状态,避免煽情,要以理性清晰的思维帮助人们了解灾难的本质。反思悲剧的发生,从而激发公民责任感,呼吁大家共同行动。

  5、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应该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拥有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思维,将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行动融合统一。

  6、我们可以做社会的监督者,正义力量的传播者,弱势群体的关怀者......

   

  舆情戒律

  杜骏飞

  1、镜像

  没有什么舆情危机,更没有什么网络危机,一切传播危机都是现实危机的镜像,如此而已。我在《政府网络危机》说过:舆情危机即治理危机。

  2、系统

  不要把任何危机案例都归因于体制,有些仅仅是概率事件或源自个体异常,但大多数危机确实都是系统性的——典型的宏观系统即为社会系统或治理系统,而非系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系统性地思考危机,就等于没有思考危机。

  3、三要素

  与此同理,不能系统性地解决危机,往往就等于没有解决危机。运动式治理,往往能扬汤止沸,政治生态意义上的治理,才算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看上去立竿见影,其实往往是自欺欺人而已。所谓系统性地解决危机,其结构性的要素有三:政府、媒体、公众,其中媒体充当公共领域。缺少任何一方的深度互动,治理总是残缺且不可靠的。

  4、专业

  危机事件中,最重要的社会风险之一是信息风险,而能够对信息传播负责任的,往往会是专业媒体,媒体报道的所谓专业性,建立在公开、可信、即时、详尽、平衡、正直的基础上,凡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媒体宣传,也通常无法对危机时期的信息传播负真正责任。这要求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是业余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危机时期的煊赫一时,有时只是因为传统媒体不够专业,或主流媒体缺少说服力与公信力。

  5、舆论监督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失去严肃、公允、专业的新闻业,我们更不能失去嫉恶如仇的、正直的新闻人。舆论监督不是治理的对手,而是其宝贵的诤友。得到它们,治理之泉是自净化的,而失去它们则一切相反。我在《杀死一只啄木鸟》里写道:“当社会危机来临前,舆论监督能告诉我们危险所在;当社会危机来临时,舆论监督能告诉我们真相所在;人心动荡时,真正的新闻能给我们指引,权力无为时,真正的言论能为人民代言。”

  6、信心

  危机事件发生后,社会的第一要求,自然是救死扶伤,但社会的根本要求,却是希望能恢复信心。这些信心包括:对政府治理的信心;对社会生活的信心;对法与公平正义等道德伦理的信心;对人性的信心。正因为如此,正面报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媒体仍是以社会福祉为皈依,那么恢复社会信心就是其任务之一。但这绝不意味着不监督、不批评、不追求正义,最好的新闻业总是洞烛机微、面面俱到的,其伟大犹如火把,既能照见伤痕和坎坷,也能指引前景和光明。

  7、场域

  被遮蔽的舆论还是舆论,只不过从显形舆论转为隐形舆论,后者的动能是累积性的,且动力机制不可确认。场域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我的看法是,舆论也是场域性的:并非被表达出的符号才是舆论,那些被拒绝、被遮蔽的舆论也是舆论。那些情绪失衡、情感失调、欲求失望和思想失序的社会心态,及其沉淀发酵的过程,也是舆论,甚至是更危险的舆论。

  8、社会权益

  灾难事件发生,不论其责任主体、还是治理主体,都应当意识到,最刻不容缓的义务是补偿被损害的社会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凡是遭受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其诉求目的列述如下:停止侵害; 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实际上,舆情危机发生后,正确的政府公关回应,在社会心理补偿上着想,亦作如是观。

  9、共治

  我在“社会反转”(杜课696期)里写道: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身份政治,出现了主从反转、虚实反转、强弱反转。这显著有别于传统政治视角的错觉:例如认为国家强、社会弱;例如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具备实在力量;例如认为政府有国家机器,只通过强力就能管理。为此,社会治理需要懂得谦卑,懂得新的治理之道即是与社会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正同此理。